2025年,超长汛期、异常偏多的降雨、多条河流超警、局地山洪频发……面对复杂严峻的汛情考验,在省委、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水利部的科学指导下,全省上下众志成城,织密防汛网络、筑牢安全屏障,在三晋大地上书写了精准预警、科学调度、全力应对的防汛答卷。

    尽早预警科学研判

    今年,山西的雨水格外充沛,甚至显得有些“汹涌”。数据显示,今年汛期(6月1日至10月13日),全省平均降雨量达581.2毫米,较历年同期偏多超六成。特别是北部地区,大同偏多九成多,朔州偏多七成多。28场降雨过程中,19场达到强降雨级别,19条河流发生超警洪水,汾河赵城段洪峰流量一度达到738立方米每秒,黄河更是形成了2025年第1号洪水。10月初至中旬,全省降雨较常年偏多,秋汛形势依然紧张。

    面对这场多年不遇的“大考”,科学的顶层设计与精准的预警调度构成了抵御洪水的第一道防线。

    省委、省政府将防汛工作摆在突出位置,未雨绸缪,科学统筹,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,并深入基层水利工程和市政设施检查指导。在防汛的关键节点,省领导实时调度研判,对防汛工作提出明确要求,指导措施落实。通过高位推动、层层传导,把“时时放心不下”的责任感压实到了全省各级各部门。汛前,省水利厅在省内主要媒体上公布全省83座大中型水库和8条省管河道堤防责任人,同时,11市公布了所属小型水库责任人,并把受到山洪威胁的自然村责任人落实到位,接受社会监督,压实责任链条。

    水利部的精准指导与大力支持,为山西水利系统防汛工作提供了强大支撑。我省接收水利部山洪灾害预警信息330期,48次下发强降雨防范通知,两次启动洪水防御Ⅳ级应急响应,3次派出工作组现场帮扶。山西水利部门与气象、水文等部门密切协作,滚动会商,联合发布山洪灾害和中小河流洪水预警462次,洪水预警58期。预警信息到区域、到县,为提前转移避险赢得了宝贵时间。

    省水利厅探索建立的“一键启动”和“1+3”工作机制,在应对强降雨时展现出高效能。一旦有强降雨来临,立即启动“调度会商+工作部署+山洪灾害风险预警+公众号发布预警”的全链条响应,各部门联调联动高效协作,确保指令畅通、行动迅速。同时,建立了主汛期“周会商+场调度+点对点+重精准”的工作模式,使全省能够精准应对28场降雨过程,实现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御的转变。汛期,省水利厅召开防汛专题部署会30次,7次启动洪水防御Ⅳ级应急响应,3次启动Ⅲ级应急响应。

    精准施策快速反应

    面对汛情,全省水利部门闻“汛”而动,与洪水赛跑。7月24日,接内蒙古自治区通报,御河上游可能发生超千立方米每秒洪水。险情就是命令!省水利厅立即进入战时状态:9时会商研判;10时厅长专题汇报,省领导即刻部署;13时大同市快速反应,果断转移新荣区堡子湾乡黑土墩村、河东窑村174户320人;16时成立现场指导组;17时启动Ⅲ级应急响应……直至次日7时洪峰安全过境。这场跨越昼夜的紧急调度,环环相扣、争分夺秒,体现了极高的专业素养和应急处突能力。

    汛期以来,省水利厅聚焦一线,力量下沉,先后组织6批次17个防汛指导组、50名专家组成的5个工作组驰援基层。从御河、南洋河的紧急抢险,到汾河流域秋汛的严密布防,哪里有险情,哪里就有水利干部和技术专家的身影。7月24日,省水利厅派出3个组赴大同、朔州、忻州3市现场指导御河防洪。10月中旬,面对汾河严峻汛情,又派出3个组赴吕梁、临汾、运城3市指导汾河防洪……省水利厅主要负责人赶赴临汾、运城一线,在汾河新绛段现场指导制定应对方案,主持召开防洪调度会。

    “应急有响应,撤避有路线,避险有场所,转移要安全”,这不仅是工作要求,更是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庄严承诺。在两次强降雨过程中,受到山洪威胁需转移人口的村庄,水利系统干部与村党支部书记、村委会主任和乡镇包村干部现场指挥调度,第一时间组织群众转移。垣曲县古城镇实行镇干部包村、村干部包户、党员包片的网格化防汛管理机制,绘制各村防汛图,清晰标注包联责任人和人员转移路线。绛县冷口乡烟庄村大虎峪组转移的6名老人都有专人负责。闻喜县转移的17人每人都有一名包联干部。主汛期,全省共安全转移群众8758人。

    每一次转移的背后,都是精准的预警“叫应”,是基层干部逐户排查的艰辛,是群众舍小家、顾大局的理解支持。不断响起的电话铃声,雨中急促的敲门声,构成了防汛抢险中最温暖、最动人的画面。

    将责任感转化为行动力

    历经风雨,更显坚韧。在今年极其严峻的防汛形势下,全省干部群众上下一心打赢了一场防汛协同战。

    各地的河(湖)长、网格员、安全员,聚焦水库堤坝、城市排水管网、道路边坡、地质灾害隐患点等重点区域开展“拉网式”排查,不走过场、不留死角;各有关部门认真做好物资补充、更新和储备工作,合理制定防汛预案;通过气象卫星、水文监测系统、高清无人机等科技设备,各地对气象、水文、地理等数据进行24小时动态监测,及时获取降雨强度、水位变化等关键信息,精准捕捉汛情变化趋势,提高预警信息的科学性和准确性……干部带头、群众参与、科学防控、综合施策,我省平稳度过2025年汛期。

    这不仅是一场应急战役,更是一次对全省水旱灾害防御体系的全面检验和推动。在采访中,记者发现,在打赢这场协同战的背后,全省防洪工程体系仍有薄弱环节,部分水库、堤防标准不高,山洪沟道治理任务艰巨;“预报、预警、预演、预案”措施仍有提升空间,预警精度和预见期需进一步延长;部分基层干部和群众的防灾避险意识也需持续加强。

    居安思危,方可行稳致远。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说,我省将坚持问题导向,着力完善防洪工程体系,加快推进汾河百公里中游示范区提质升级、黄河古贤水利枢纽山西段建设等战略性工程,推进中小河流治理、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主要河流防洪能力提升工程;进一步强化“四预”能力,探索运用人工智能、大数据等技术提升预报精准度,修订完善各类预案;加强水旱灾害防御队伍建设与培训,更新储备防汛物资;加大宣传教育力度,推动防汛知识进校园、进社区、进农村,提升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。要将“时时放心不下”的责任感,转化为“事事心中有底”的行动力。(王秀娟)